<返回列表
宁波教育博物馆:百年建筑化身“城市会客厅”激活教育密码
青砖红瓦的教学楼■■■◆、铁艺雕花的阳台……走进宁波教育博物馆,时光仿佛倒流回百年前。博物馆大楼是宁波私立甬江女子中学的教学楼★◆★,始建于1922年。2015年,经修缮改造后,它以教育博物馆的身份重生,以“文教之邦”“甬上先风◆★■★”“杏坛沐春”三大基本陈列为核心,系统展现了宁波教育自河姆渡文化至今的发展脉络★★■◆。
今年4月,一场特殊的展览在宁波教育博物馆展出★■◆◆★,有听障学生的油画、金银彩绣◆■◆,有视障学生的扭扭棒、串珠……这些作品的创作者均来自宁波市特殊教育中心学校,这也是该校今年在这里举办的第二场展览。
走进宁波教育博物馆的数字校史馆★◆■,通过互动大屏点击相关学校,学校视频、校史馆、历届毕业照瞬间呈现◆◆★。截至目前,博物馆已走访30余所学校,拍摄反映学校历史发展和办学特色的短视频★★,制作数字化校史资料,让市民轻松追溯母校记忆■■★◆■■。
此外★★■★◆,周末电影、阅读分享会、非遗手作体验等常态化活动,使博物馆成为市民日常文化生活的重要选择。
宁波三中师生在馆内开展“博物致知■◆★★■,寻甬上教育之光■★★■”思政课,通过实地探访◆◆■、校史研究,绘制抗战时期迁避路线图◆■◆◆;五乡中学与博物馆联合举办◆◆★“光影丹青记飞羽★★”鸟类科普艺术展,实现自然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跨界融合;海曙中心小学开展场馆式教学★■,广济中心小学开展教博故事短视频录制等。这种“馆校共育”的研学模式◆★★★◆,近三年◆◆■★■,年均吸引超过200个团队、近1万名学生参加。
此外,博物馆还定期举办人文社科讲座、非遗讲座、艺术讲座、教育讲座等系列活动,邀请专家学者与市民面对面交流■★■■■,年均开展线余场,吸引了上万粉丝,成为城市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。
学术研究是博物馆专业性的根基。宁波教育博物馆聘请辜筠芳等宁波教育史专家担任顾问,开展系统性学术研究。出版了《甬上文教开先声》《宁波帮与中国近现代教育业》等专著■★◆◆■★,不仅梳理了宁波教育的历史脉络,更提炼出具有实践价值的教育理论,为推动宁波教育改革发展提供支撑◆■■★。
近年来,博物馆持续深挖教育文化内涵,推出近现代甬籍教育家展、教育劳模展等专题展览,并在展陈形式上进行创新◆★◆★。在近现代甬籍教育家展设置了■◆■■★“致敬”栏目,邀请文教系统的工作者与教育家进行★■“跨越时空的对话”。一位青年教师观展后感慨道:“先辈们‘教育救国’的理想,至今仍激励着我们扎根讲台。◆★”
让宁波大学学生叶梓丹印象深刻的是,今年4月她在博物馆参加了由宁波大学副教授李广志主讲的《宁波大运河文化与海上丝绸之路》专题讲座。“这场兼具学术深度与传播温度的文化盛宴,不仅加深了我们对宁波‘书藏古今■◆◆■’内涵的理解,更激发了我们参与文化遗产传承的热情。”叶梓丹说。
站在十年新起点,博物馆正在规划建设★◆■■“教育数字资源库■★★■◆”■◆■■,将整合校史◆★■■◆◆、文物、课程等多维数据,打造全市教育文化的 ★◆★★■■“云端中枢”。未来,AR导览◆◆、数字人解说等技术的应用■◆,将让历史“触手可及”。
■◆★“从承载百年记忆的历史建筑■◆■,到全民共享的教育殿堂,再到科技赋能的未来空间,这里承载的不仅是宁波教育的记忆,更是一座城市文化自信的生动写照。”宁波教育博物馆负责人黄兴力馆长说★◆◆,◆◆★◆◆★“我们守护的不仅是过去,更是面向未来的教育理想◆■■。”(中国教育报-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史望颖)
博物馆建筑本身就是珍贵的教育文物。正如中国博物馆学会会长张柏所言,这里不仅是宁波教育的“活态档案◆◆◆”◆★,更以全国首创的姿态,为城市文化地标注入了深厚的教育基因。
宁波海曙区信谊小学在宁波教育博物馆举行师生书法作品展。宁波教育博物馆供图
在AI时代,博物馆积极拥抱科技,让一件件历史文物“活◆◆■”起来。2024年教师节推出的“甬籍实业家捐资助学展”“甬籍科学家互动魔墙■★★◆■”等新展项◆■◆◆,通过触控屏幕等技术,让参观者与屠呦呦、童第周、顾方舟等科学家“隔空对话”。当前,博物馆已制作了甬籍教育家◆◆■★、甬籍科学家、甬籍捐资助学实业家、宁波教坛英烈等人物介绍短视频200余部。
近年来,宁波教育博物馆向社会敞开大门,打造全民共享的“城市会客厅”,吸引了众多大中小学校、幼儿园和团体进馆参观、办展★★◆★★■。宁波教育博物馆于2015年5月建成★★■■◆★,系全国首家区域性教育博物馆,填补了中国教育类博物馆的空白★■■◆★◆。建馆十年来,该博物馆始终以“传承教育基因◆◆,点亮城市文明■■■◆◆”为使命,以开放包容的姿态■◆■★,构建起多层次、多维度的公共教育生态■★■★★。
宁波教育博物馆推出■■◆◆“甬籍科学家互动魔墙”,点亮学生科技梦想。宁波教育博物馆供图
馆藏文物也正经历着一场“数字革命”★★。博物馆与高校、公司合作,对部分馆藏文物进行三维建模与高清影像采集,逐步实现◆■◆★■“实物展陈◆◆★■■■”向★■“数字展陈”转型。如印有王阳明头像的兴业银行纸币等珍贵文物通过虚拟展示,观众可360度观察文物细节。